top of page
734cd3ff3db33a5b9a10ff225c174efa.jpg

藝文研習-書法班

【張松蓮】

 

 

 

處變不驚,求變化新──書法老師張松蓮專訪

  陰雨綿綿的冬日上午,電話另一頭張松蓮老師的嗓音明亮清麗,在潮濕的日常裡自有一泓清澄朝氣。說起習字教書的經歷,話語間輕快的節奏驅散沉悶、氣氛也輕鬆了起來,從學校的美術老師,走向古典字畫這樣尋求靜心定力的世界,她的旅程卻與「變」息息相關。

  張松蓮老師現為中國書道學會秘書長,本科學美術的她,在一次教師書法比賽中拿下全國第一,從此開始拜師學藝,精練漢隸、北碑、行草、甲骨等書形,後經師大鄭翼翔老師介紹,來到耕莘教學已有十載。

  「耕莘的同學們都很認真,讓我時常能有教學相長的感覺。」張松蓮老師的聲音透著笑意,對不同人事物保持觀察與吸收的心,是她在學藝與教學上精進自己的訣竅。

因材施教,所以變化多端

  觀看這次耕莘成果展的書畫作品,從字型、媒材到版面設計,特色各有千秋,可謂變化多端,多樣的表現令人驚艷。問起如何引導學生激發創意、享受多元創作,張松蓮老師的答案是:「因材施教。」

  人各有自己的性情,適合書寫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張松蓮老師觀察耕莘長青書法班的學員組成多以退休人士為主,如果從楷書開始學起,不免感到無聊,於是她便以「行書」為課程基礎,視學習狀況加入「篆書」做變化。 

  除了習帖練字,張松蓮老師更發揮自身美術長材,引導同學在創作時活用顏色與材質為書畫進行設計。有時使用水果、茶等天然材料為紙材上色,或是選用如深藍瓷金紙與金墨的組合,為傳統黑紙白字的墨跡書畫,加添新的色彩、翻玩新的趣味。

承古而後化新,傳統文化是創意最好的資本 

  美術專業的出身,提供張松蓮老師多樣的觀點去思考創作,然而能夠在書法這樣的古典藝術中創新,對傳統文化的鑽研與修習更是不可少。

  塑造自我風格、突破自我創意的張松蓮老師,對自古累積的藝術傳統更是抱著虔敬的心,她曾先後在香港蘇富比、台灣國父紀念館等地展覽過的代表作《歷史的長河》便是從甲骨文開始,到篆、隸、楷、行草……,由承先啟後總共三十六帖字型組成代表現代的「條碼」,橫亙於書畫中心的曲折「黃河」則象徵中國文明之源,整幅作品串連起一代又一代、前浪疊後浪的文字流變史。

  承繼源遠流長的傳統筆墨,張松蓮老師的藝術理念講求把握歷史文化的精神,以現世之眼再添自我獨特的美感韻味。

善變、善辨,識得千萬字,慧眼識才情

  評價起自己的特性,張松蓮老師有些調皮的說自己是個「善變」的人。因為不喜歡一成不變,每次創作也都是對自己的挑戰,畫畫從水彩、水墨、設計樣樣都來,書法也不甘於只學歐陽荀、顏真卿。

  有話說「字如其人」,面對千百位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眼前一筆一畫的習字,張松蓮老師也能根據諸如下筆方式、力道、字型有不同的見解:「不同個性的同學,適合練習的字也不一樣。」

  在張松蓮老師看來,掌握自己的性情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揮毫之法,往往可以激發出人的潛力。老師的學生中,起初從來沒接觸過書法的人也是很多的,往往也不覺得自己有才華。曾有僅小學畢業的學生和她一起習帖練字,練習久了,越寫越好,自有一分樸拙的趣味,在老師鼓勵下去參加比賽後,更得到佳作得肯定。

書法之道在於定心

  「寫書法是幸福的,心無旁騖才能寫字。」對書畫的熱情,不只讓張松蓮老師筆下變幻無窮,也帶給她無限體悟。

  對老師而言寫書法最重要的就是把心定下來,心亂則難以專注。因為寫書法不只需要動筆,更要心、手、腦並用,訓練記憶力也訓練協調力,連呼吸吐納的方式也講究:「所以從歷史來看,從唐代到民國,有名的書法家都很長壽。」 

  透過寫書法,能讓自己定心、靜心,即使生活環境免不了大小紛擾,也能夠學習處變不驚,平心靜氣得踏實面對。
 

LOGO&黑字-01.png
Image 1.jpg
phoca_thumb_l_d023.jpg
Image 2.jpg
Image 4.jpg
images.jpg
Image 3.jpg
phoca_thumb_l_d033.jpg
陳建彰.jpg

藝文研習-山水 班

                  四君子花鳥 班

【陳建彰】

 

揮灑自我的藝術之道──國畫老師陳建彰專訪

  閒適午後,一襲襲流動的水墨畫作攤開於桌面,靜謐的石頭、飛躍的溪澗、自有一番姿容的鮮美花朵、靈動活潑的鳥兒……讓這富有生命力的多樣風景流轉於紙筆間的,是耕莘長青學苑的國畫老師──陳建彰。

  現為專業畫家的陳建彰老師教畫已有三十餘年,一身儒雅的襯衫配上黑長褲,簡單的穿著透著沉穩的自信。初談在耕莘的教學時光,老師的神情帶著淡淡的靦腆,說起對藝術的熱情,笑容便悄然亮起。

  「我想告訴大家,畫畫是非常開心、愉快的事情。

畫畫是專長,音樂是興趣,藝術之道在於尋求自我心靈

  「在耕莘,大家都是退休的年齡,透過畫畫可以尋求一點幽靜與精神上的樂趣。」對陳建彰老師來說畫畫最快樂的就是能將心靈風景藉筆墨揮灑於紙,引領同學一齊走上藝術之途,體會水墨與自我精神之美,也帶給他更多感動。

  表現自我的所見、所想、所感,是老師的藝術精髓,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皆不外乎於自我表達。除了對本身專業的繪畫領域追求,老師還嚮往音律之美,擅長五種不同國樂器演奏,累積的作曲量更達千餘首。

 

  在繪畫與音樂的世界,陳建彰老師徜徉的藝術之道,便是對自我的追求。 

千里始於足下,藝術陶冶之旅也需細水長流

  「學畫畫就是要多學一點方法,方法多了,你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把想畫的東西躍然於紙。」畫畫的快樂,在於能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畫畫的困難,在於學習的方法不夠多,畫不出心中的風采。

 

  為此畫畫要學的方法固然廣博,從線條到色彩皆有學問,而帶領初學者,陳建彰老師總從臨摹畫作開始。臨摹便是在學習「方法」。從基礎開始,慢慢認識筆墨等作畫的工具。累積自己的經驗,了解水與墨之間的關係,有時就像是在玩水一樣。

  除了方法的練習,畫畫時「觀察」也是很重要的。學畫畫也能訓練對生活景物的觀察力,要認識自己,更要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

  「先不要畫多好,求不要畫錯。大自然的花草百百種,有複葉、有單葉,都有不同的分別。」老師鼓勵同學出門散步時,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風景,捕捉一草一木的姿態,將山水的幽靜、花朵的美、鳥兒的可愛雋刻於心。

  課餘閒暇時間,老師也常常去花市取材,將大量的練習與觀察化為豐厚的成果。有時同學來上課,不知道今天要畫什麼,老師還會開放大家來「點菜」:「如果知道得不夠多,自己畫不出來,就沒辦法這樣玩了。」

涓滴之墨,終成流水行雲

  「畫畫是一個過程,由簡入繁,循序漸近。」從小品開始慢慢練習,到大作、寫生、創作,一切都是經驗的累積。

  同學初學時難免會害怕跟不上其他人,一下子沒辦法畫得好看也有人會覺得挫折,此時老師要做得就是比同學更有耐心。陳建彰老師會告訴學生,畫畫是自我的累積,不要和他人比較,也不要過度關注先後,靜下心來慢慢累積,學到了便是自己的。

  「不要害怕被拋下,老師永遠都會等著你。」攤開畫紙,陳建彰老師露出淺淺的笑容,三十年的經驗與記憶告訴他,即使最初對畫畫一竅不通,久了也能漸漸揮灑出一片自在天地,而那時的感動將會是無可比擬的。

585769.jpg
585771.jpg
585072.jpg
585773.jpg
585770.jpg
黃肇基.jpg

藝文研習-國畫班

【黃肇基】

 

發現美,感受美,傳承美──國畫老師黃肇基專訪

 

  每個週五,耕莘國畫班拼起的長桌上、同學們悠閒的歡聲笑語間,水與墨的勾勒的山嶺與松枝在黃肇基老師工筆細繪下拉起一幅幅蘊含哲思的景致。

 

  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曾在北一女擔任美術老師的黃肇基老師,溫和敦厚的氣質頗有學者氣息。說起藝術的欣賞與教學,厚實鏡片下的眼神轉如鷹隼,對美的追求就是他一生的志業,開拓美感欣賞的渠道,更是他的理想。

 

啟發後進,是藝術的使命

 

  在藝術與教育的道路並進馳騁已有逾三十載的光陰,黃肇基老師除了最熱愛的國畫,還曾教過書法與西畫。笑談畫畫最大的喜悅,他說莫過於將鑽研技巧後啟發的創意揮灑於紙、將自己所思所想透過色彩表現,並且供人欣賞:「身為藝術家有一種使命感,想要把美,帶給更多的人。」

 

  除了以藝術形式傳遞美的使命感,傳承自己積累的知識、以新的觀點帶領學生欣賞美、發現美,更是黃肇基老師的教學理念。

 

  對黃肇基老師而言,他喜愛中國傳統的哲思、托物以言志的藝術表現,因而走入了鑽研國畫藝術的道路。但綜觀歷史流變,美的表現在不同時代、不同思考模式下都產生出千變萬化的瑰麗火花,抽象畫透過符號表現美、野獸派以色彩強調情感的的原始與狂烈……而身在現代,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去尋找心之所向的美感。身為領門的嚮導,黃肇基老師希望提供多元、多樣的美學眼光啟發學生的美感體驗,同時他也享受與學生交流作畫、教學相長的過程。

 

興趣,開啟美感培養與追求的道路

 

  上有寫書法見長的父親,以及兩個同樣熱愛繪畫的哥哥,黃肇基老師從小耳濡目染,早早便發掘自己的天賦、確立了自己的志向,他對於藝術賞析、美感培養也別有一番自己的心得。

 

  科班傳統的訓練讓黃肇基老師在技巧上特別強調基本功,十年磨一劍打下的基礎再加上自我修行的強烈熱忱與意念,是藝術家必經的磨練。藝術之道的辛苦與嚴苛,學生難免望而生畏,不過老師也強調就像美有千百種形式與派別,學習、接觸美的動機與方式也很自由,只要有興趣、持續有一顆好奇的心,想要看見美、認識美、發現美,從體驗美的過程中獲得樂趣是最重要的事。

 

  「美術不是只看技法而已,還有許多時代的理念在期間演變。」

 

  中國傳統國畫強調哲學思想的寄情,有助於人在欣賞美的同時進行思考。閒暇之時,黃肇基老師樂於探索自己嚮往的知識,在文、史、哲的天地激盪更豐富的思維與創意。而同學從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美與喜悅的事物出發,從簡單的事物開始體會美,從自我人生的歷程去發現美,探索令自己感動的事物後,抒發在畫作中的精神也是一種成就美的理念。

 

陶冶性靈,分享生活的真善美

 

  國畫是激發思考的藝術途徑,而學國畫的人與思想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表現力」。而能夠畫畫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令人喜悅的。

 

  對於零基礎的同學,黃老師便從基礎的水墨畫開始帶領大家練習表現。不過比起嚴格強調技法,在課堂中慢慢享受自我的修身養性、陶冶心靈,乃至與人交流更是無比珍貴。因為每個人接觸國畫的時間有各自的長短限制,但是生活中的真善美是無可限量的。

 

  對黃肇基老師而言,在耕莘教畫最令他感動的,是同學之間溫暖的感情。大家一起圍著長桌看老師畫畫,一邊聊天、交換生活日常的大小事,一邊吃著同學們帶來互相分享的小點心,就好像一場輕鬆的茶會,處處有美、處處有溫情。

 

  有話說藝術家追求至善至美,提筆時描繪人生感悟,擱筆暫歇時觀看生活,使心靈富足的美便在日常風景之中。

黃肇基作品.jpg
bottom of page